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夸父追日“神话经考古证实还原的历史真相

2024-3-26 05:56| 发布者: deng2020| 查看: 5635| 评论: 0|原作者: 邓宏海|来自: 原创

摘要: 这是当时条件下最科学的一整套以20年一循环的置闰程序.
青墩遗址居民首创原始大衍术编制初级阴阳合历法 ... ...

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玉石器的同时,也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骨角器,其中有许多鹿角和骨器上有青墩先民留下的刻纹符号(F138),引起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继张政烺先生最先破译其中一枚麋鹿角上的数字卦刻划之后,本书系第4卷对发掘报告所介绍几枚刻纹鹿角、骨簪和骨凿上的数字卦刻划及其在中国数字卦进化史中的重要地位作了考究。本书系第12卷依据青墩遗址发掘报告有关骨镞、骨锥等锥形器和穿孔石、玉斧和玉环等穿孔器的材料,对这两类器具的结构与功能的进化动态作了统计分组分析,证实该遗址居民——青墩氏族在距今6000-5300年间,已经熟练地运用成套穿孔石、玉斧作日影量圭和成束锥形器作髀表和算策,按阴阳八卦模式和四分历方法,做周年日影测量和阴、阳历计数,以此定阳历四时八节并同阴历月份配合起来,年复一年地稳定地实行了阴阳合历,从而确保了该氏族在此期间的持续发展。为适应人口增长对发展农业的需要,该氏族作测影量圭配备和使用的穿孔器有一个由少到多、逐渐系列化、精致化、玉器化的过程,其作为髀表和算策配备和使用的锥形器有一个随着策算向大衍术进化而日趋复杂,以其掌握策算的人员日渐专业化而集中使用算策的趋势,在神农时代与黄帝时代交替之际开创出了领先世界的天文历法成就。
与青墩氏族所处的这种情况相印证的是,海安青墩遗址上述出土文物中有一份“天书”。据王其银(2014)报道: “海安青墩遗址出土了一份“天书”。这份“天书”至今未有人破解。“天书”之谜刻在一枚麋鹿角上(图4.2.5C.1)(F138)。
他(2014)报道:“这枚麋鹿角上的刻纹比其他角骨器上的刻纹更缜密、更规整、更美观,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尚未使用铁器的情况下如何刻出这样精美的花纹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更离奇的是,有人经过仔细辨识,竟然发现考古发掘报告关于这枚麋鹿角的刻纹的刻画数表述错了。 5组平行线纹明明都是4画组成,而考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却说是“每组四至五画”;平行线之间的复道“人”字纹由5~6画组成(也有人说有7画),却被说成“由四至五画组成”,其实根本没有4画;再者,关于刻画纹的分组考古发掘报告也陈述得不尽合理。这一错就错了30多年!近几年来,关于这枚麋鹿角上的刻纹到底是什么涵义,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有的说是易卦刻符,有的说是原始组合数学——古人以刻一道痕表示1,刻两道痕表示2(以此类推),这枚残缺的刻纹麋鹿角的刻画纹用数字表示可以排列如下图(王其银 2014):
“其中带括号的数字,为研究者根据麋鹿角中间三个完整的组合刻画数排列规律,推演出两端残缺部分的应该存在的刻画数。这些数字如果求和,居然都等于“26”,且以中间一组数字为中心不变,两侧每一组隔两组反向呼应……当然,即便残缺部分不是括号内的这个数,这些数字的排列也真的有点组合数学的味道了。”王先生的问题是:青墩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刻?刻的具体涵义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另一种相对比较完整的卦象符号?
为破解这些问题,先得了解青墩氏族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这枚刻纹鹿角被其发掘者编号为T15(6):41(图4.2.5C.1)(F138),属第6层,即该遗址的下文化层。其发掘报告载:“下文化层出土的彩陶有八片,……图案有在黑圆点的周围绘白色四叶纹(图4.2.5C.2-3)(F138)、白色条纹以及白地绘红宽带纹。图案的风格大多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及青莲岗文化刘林类型有相似之处,而白地红宽带风格则又与南京北阴阳营下层彩陶相似。”这就表明,该遗址的下层文化处于距今6000年前后,位于西北、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东南地区青莲岗文化刘林类型和南京北阴阳营文化之影响的交汇之中,其文化居民从来就善于博采众长,吸收各地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如其文化层出土的“箅形陶片”上的圆内接五角星(图4.2.5C.4)(F138),于当时当地非常罕见(王其银 2014),这是对距今9000-7800年的贾湖文化的五等分圆方圆术的继承;其下层还出土了一件将口沿十一等分的陶器(图4.2.5C.5)(F138)更是罕见,则是该遗址早期先民对贾湖文化方圆术的发展,二者都显示青墩先民具有高度发达的数学和几何学技能。又如青墩遗址出土的数字卦中有神农时代各地流行古数字“∧”,就表明青墩氏族当时所用数字卦已不再是伏羲时代的五进制数字卦了,而是已经进步到十进制数字卦。再如该遗址T15下层遗留“残木桩和长木条32根”,“有些木条的一端还有榫卯痕迹┈可能是采用‘干栏式’建筑”(F138),这就表明了他们高度发达的数学和几何学技能来自其东南沿海先民所特有的传统土木工程实践。
同样,在天文历法领域,青墩氏族、特别是其掌天文历法的首领,也是博采易学主导的这些文化的先进成就,更是精通八卦—六十四卦体系,懂得59卦乘6爻就得一阴历年的354日、60卦乘6爻就得一五行历生化年的360日、61卦乘6爻就得一阳历年的岁朞366日、64卦乘6爻就得十九年七闰之闰月年的384日;在长期日影观测中掌握了“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影复初”(司马彪:《续汉书律历志》)之经验规律(该遗址出土的双联璧(图4.2.5C.6)就是其证据之一),从而通晓每四年一闰的四分术,即每四年将其阳历年岁朞366日与生化年的360日之差(4×(366-360))=24日作置闰处理。正如上述一系列遗址的实例所表明,这些初级阴阳合历的基本知识,自距今7200年前后神农氏炎帝部落联盟创建阴阳合历以降,便随其联盟沿江汉流域和江淮流域由南向北扩展而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到距今6500年前后这套阴阳合历体制便已普及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农业地区。但是,就在距今6000年前后,正如本册第五章所论证的,随黄帝部落联盟的兴起而入主中原,就通过推广其五行历来向四周扩张其势力——考古学家所称的“庙底沟文化一统天下”,招致东南各地夷人部族所在地区出现了先迎后拒的局面。青墩遗址下层之庙底沟文化式彩陶(图4.2.5C.2-3)(F138)的昙花一现,正是当时青墩氏族处于这种局面下的一个反应。当时东南各地夷人部族以坚持改进其阴阳合历,来抗拒黄帝集团所推行的五行历;青墩氏族直到其晚期随葬的“纺轮”上还刻划有标志夷人地区统一实行阴阳合历的八角星符号(图4.2.5.7)(F138),就显示了该氏族对执行阴阳合历的执着。在这枚鹿角上刻划的这些数字组合,正是他们通过发明和应用早期大衍术来改进其阴阳合历置闰程序的现场记录。
1



2





3






4




5




6


7











图4.2.5C 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出土文物举例(F138)
这些数字组合中,每组数字的中心都不变且都是4,所体现的是每4年一闰,这是四分历所反映的日影运行每4年一循环规律所要求的。
这些数字组合中,每一组数字的和都等于“26”,减去其中心不变的4外,其和都是22,这就是该氏族确定每四年一闰所需置闰的日数为22日。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用西北和中原地区所沿用的24日而用22日,显然是他们依据自己的长期观测所得到适合本地条件的数据,也可能是为了突出他们历法与黄帝集团历法有别的独立性。
那么,该氏族是如何将每四年一闰所需置闰的22日分配到其中的四年的?在当时采用策算术做整数计算的条件下,他们是用策算网格算法将这22日成整数均衡地分配到其四年中的每一年,所求得的最优均衡整数解是5566;次优均衡整数解是5557。他们依据这两个解,把分配给每年的日数依轮流次序列出,从而制定了五个四年周期一轮的置闰程序:
第一个四年周期第一年5日、第二年5日、第三年7日、第四年5日。
第二个四年周期第一年5日、第二年6日、第三年5日、第四年6日。
第三个四年周期第一年5日、第二年6日、第三年6日、第四年5日。
第四个四年周期第一年5日、第二年5日、第三年5日、第四年7日。
第五个四年周期第一年6日、第二年5日、第三年6日、第四年5日。
这是当时条件下最科学的一整套以20年一循环的置闰程序,能最均衡地解决先民年年面临的如何处理闰余的问题,使其岁历最大限度地趋近太阳的周期性视运动,使其岁实最大限度地逼近太阳回归年长度,年年把握一年四时寒来暑往的规律,以确保整个氏族的生存繁衍在持续不断地不违农时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生活资源。这就是青墩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刻的根本原由。这套20年一循环的置闰程序,就是他们刻的具体涵义。因此,它们不是另一种相对比较完整的卦象符号。
按这套置闰程序,将每年配得日数加其生化年360日,得每岁实际日数,则每轮循环20年中每年岁历的实际日数如下:
第一个四年周期第一年365日、第二年365日、第三年367日、第四年365日。
第二个四年周期第一年365日、第二年366日、第三年365日、第四年366日。
第三个四年周期第一年365日、第二年366日、第三年366日、第四年365日。
第四个四年周期第一年365日、第二年365日、第三年365日、第四年367日。
第五个四年周期第一年366日、第二年365日、第三年366日、第四年365日。
这就是《周髀算经》所载“故知365日者三,366日者一”之后世通行置闰程序迄今发现的最早源头。
(未完待续)
附:《中国史前史第二卷-中国天学史前史》在德国出版
中国史前史第二卷
中国天学史前史:人类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十万年史
978-620-2-41410-4
本卷是世上首部以证据链实录的上自10万年前开始记录月相起源,下至秦代前历代王朝以领先世界之天文学和天气学来编制和颁行最完善农历而持续发展十多万年的信史。基于中国史前数据库,追溯在灾害频发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下先民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的全过程,以其留下的实物证据链和相关文字证据及古籍记载整合成的如山铁证证实:地球上唯一由中华文化原生月相观察起源而持续发展到顶级天学历法科技体系的过程,留下其独创的连续成谱系进化的数学和计算工具、天学观测设施和手段、信息收集-储存-处理-表达形式和手段及语文和逻辑体系,且以其内在逻辑顺序演进成这几个时代:1.距今10万-9000年阴历和物候历兴起;2.距今9000-7500年四分术和阳历发明;3.距今7500-6000年阴历与阳历合成初级阴阳合历;4.距今6000-4600年五行历推行;5.距今4600-4100年阴阳历与五行历合成阴阳干支三合历;6.距今4100-2200年阴阳干支三合历完善和发展。在所有这些阶段中,先民都在不断创造和保持天学历法科技各领域的世界纪录,把中国建设成世界上天文学最早发达国家,并带动其整个科技体系持续领先世界发展到十七世纪。
Authors
邓宏海
Book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on
2024-02-24
Publishing house
Number of pages
404
Price (EUR )
€58.8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01:54 , Processed in 0.017018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