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远航一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中苏分裂的反思(十三)—— 专政是一个阶级概念 [复制链接]

Rank: 4

151#
发表于 2024-3-4 19:32:47 |只看该作者
还是公平 发表于 2024-3-4 19:00
什么修正主义上台?党政官僚集团不是一直都在台上的吗?

党内领导干部中的走资派,就是修正主义上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152#
发表于 2024-3-4 19:35:54 |只看该作者
HAD 发表于 2024-3-4 19:29
然后就是借着阻止武斗把这些人清洗了
军管之后直接保守派占上风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把握得正好,过犹不及很正常。但阻止内斗武斗是正确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53#
发表于 2024-3-4 19:39:08 |只看该作者
静好 发表于 2024-3-4 19:35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把握得正好,过犹不及很正常。但阻止内斗武斗是正确的。 ...

一个权宜之计,带来的就是力量对比的全面失衡乃至于溃败
“七·二〇”事件一爆发,一些左派开始提出“揪军内一小撮走资派”的口号。八月一日,王力、关锋等乘着建军节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社论《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枪杆子》,号召全国人民“揪军内一小撮走资派”。此文未经过中央讨论同意,是擅自发表的。毛主席基于对文化大革命形势的全盘评估,为了避免盲动而导致全盘失败,下定决心不动军内资产阶级,保全文化大革命已经取得的成果,开始筹备文化大革命的收尾工作。“揪军内一小撮”被宣布为反动口号,王力、关锋被隔离审查,戚本禹也遭受连带。王、关、戚的受审,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形势的转折,左派开始走下坡路。但是斗争是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口头上宣布“军内走资派”不存在后,革命群众与军内走资派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例如两广地区,韦国清、黄永胜等军内资产阶级支保,革命派遭到镇压,并且因此发生了严重的武斗。直到一九六八年《七·三布告》发布后,武斗才被强行中止,此时也相当于宣告这些地区夺权失败。这些事实也印证了毛主席放弃对军内资产阶级的夺权是正确的无奈之举,造反群众确实无法与军内资产阶级正面较量。各地区建立起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夺权的成果。革命委员会实行“三结合”制度,既有群众组织的代表,也有革命干部,除此以外还有解放军或者民兵参加。在大部分地区,民兵不成气候,所以在革委会中,解放军占了主导。然而军内资产阶级又没有被一般性地清理,所以成为了革命委员会的后患。一九六八年,夺权总退却后,公开斗争转变为了暗流。在少数地122方,军内资产阶级开始和被打倒的党内资产阶级勾结起来,实行反攻倒算,乘着“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等机会,大量地把革命造反派排挤出革委会,甚至乱捕乱杀。一些地区的革委会开始走向衰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154#
发表于 2024-3-4 19:42: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静好 于 2024-3-4 19:43 编辑
HAD 发表于 2024-3-4 19:39
一个权宜之计,带来的就是力量对比的全面失衡乃至于溃败
“七·二〇”事件一爆发,一些左派开始提出“揪 ...

揪军内一小撮,同样违反文革政策,必须制止。不要认为造反派做的都是对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55#
发表于 2024-3-4 19:50:49 |只看该作者
静好 发表于 2024-3-4 19:32
党内领导干部中的走资派,就是修正主义上台。

整个党都是走资派,革命派才是党内的少数,毛主席才是那一小撮。

共产主义是人民的事业,不是官僚的事业,依靠党政官僚闹革命就是与虎谋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56#
发表于 2024-3-4 19:51:50 |只看该作者
俞聂 发表于 2024-3-4 00:24
不知道静好网友看没看完远航同志目前探讨中苏分裂的这十三篇文章和以前分析上世纪资本主义复辟的必然性的文 ...

不排除只是无限复读旧毛派、旧造反派的观点。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157#
发表于 2024-3-4 19:54: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静好 于 2024-3-4 19:55 编辑
还是公平 发表于 2024-3-4 19:50
整个党都是走资派,革命派才是党内的少数,毛主席才是那一小撮。

共产主义是人民的事业,不是官僚的事业 ...

整个党包括毛主席,明白吗?毛主席是走资派?

口号不代表现实,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官僚。不切实际的口号,只会一事无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58#
发表于 2024-3-4 20:05:10 |只看该作者
还是公平 发表于 2024-3-4 19:51
不排除只是无限复读旧毛派、旧造反派的观点。

静好网友给我一种林彪手拿红宝书的即视感:

毛主席的话,水平最高,威信最高,威力最大,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话一定要坚信不疑,坚决照办。读毛主席的书,不是一般地读书。一般地读书,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指示就必须执行,最高指示就尤其要执行。毛主席的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照办就行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59#
发表于 2024-3-4 20:07:11 |只看该作者
静好 发表于 2024-3-4 19:54
整个党包括毛主席,明白吗?毛主席是走资派?

口号不代表现实,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官僚。不切实际的口 ...

所以是什么不切实际的口号?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60#
发表于 2024-3-4 20:07:51 |只看该作者
静好 发表于 2024-3-4 19:42
揪军内一小撮,同样违反文革政策,必须制止。不要认为造反派做的都是对的。 ...

我可没说造反派都是对的,我还转发过杨曦光的这个抽象文章呢,
但是军队消灭造反派,赢的是谁?
造反派有问题,并不代表军队借着制止武斗消灭造反派没问题
你没有造反派了,当然是保守派赢了,
你一直拿制止武斗说问题,你当然可以制止武斗,但是带来的结果就是你必须面对革命力量被大量消灭,保守力量全面反攻倒算,初期成果被消灭殆尽的结局

“     军内是存在矛盾的。解放军战士基本上都是站在无产阶级这边,大部分干部也还是好的,但是总会有一小撮军内干部与党内资产阶级相勾结,从而转变为军内资产阶级,这样军权就被反革命分子所窃取;而军内的等级制还无法彻底革除,按照军纪的要求,下面的士兵必须服从上级,这样就成了资产阶级的驯服工具。如果非要打破这一点,让群众组织起来夺军内资产阶级的权,就势必   造成内战,并且在这种内战中,革命派这边还往往占劣势,只有被武装镇压的份;而如果士兵自己起来革命也不妥,乱了军纪,后果是难以预料的。在过去文化大革命中,中央对于军内夺权的问题一直是比较保守的,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出台的《关于军队夺权范围的规定》规定:军队可以夺权的范围,只限于学院学校(机要学校、尖端技术学校、飞行学校和有外训任务的班、系除外)、文艺团体、体工队、医院(只限于解放军总医院、军区、军种总医院、教学医院)、军事工厂(有尖端技术试验任务的工厂、海军基地所属工厂和绝密工厂除外)。这样,军队矛盾最根本的地方完全没有触及。随着运动的发展,军内资产阶级就粉墨登场了。


与此同时在中央,毛主席为了团结军队高干,不至于使他们走向敌对的方面,一直对老帅老将们采取宽容的政策。林彪,作为军队干部的总代表,其地位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再加上毛主席出于“培养别人的威信,以便我见上帝的时候,国家不会出现那么大的震动”[1]的考虑,林彪作为接班人被写进了九大党章。在这种条件下,军内资产阶级要在中央寻找代理人就方便很多。革命造反派与军内资产阶级的暗中斗争逐渐浮出水面,其在中央的体现就是一九七〇年八月庐山会议,江青、张春桥等左派代表与林彪、吴法宪等军队代表发生冲突。同时,陈伯达一类党内机会主义分子也混进来对张春桥进行攻击。八月三十一日,毛主席发表《我的一点意见》,批评陈伯达,支持张春桥,平息了冲突,标志着革命左派在此次斗争中获得胜利。庐山会议是毛林关系的转折点。到一九七一年,毛林决裂,林立果、叶群等策划反革命兵变,计划败露,于九月十三日凌晨同林彪等乘飞机出逃,飞机坠毁于蒙古境内。“九·一·一三”事件的爆发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总破产。从青海“二·二·二三”事件,到武汉“七·二〇”事件,再到“九·一三”事件的爆发,是军内资产阶级问题不断地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虽然资产阶级在军内始终只是少数,但是他们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九·一三”以后,[1] 毛泽东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3因为中央人事的空缺,毛主席不得不再启用一些被打倒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此后,军内、党内资产阶级要反攻倒算、夺取总政权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接班人的空缺,毛主席“以便我见上帝的时候,国家不会出现那么大的震动”的期望最终也落空了。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毛主席去世后不到一个月,机会主义分子、党内资产阶级和军内资产阶级就伙同起来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到了八十年代时,军队开始经商,军内资产阶级就肆无忌惮地爆发出来了。以上,我们以军内资产阶级为线索将文化大革命的整个形势发展过程梳理了一遍。由此,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如果不能避免军内资产阶级带来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就是必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1 22:03 , Processed in 0.032279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