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163|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资产阶级的“远大理想”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15:38:3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接着写一下“新时代”下中国的经济模式。为方便阅读,先将之前几篇的小标题贴一下:


    目   录


一、漫谈(一)——共同富裕与党的初心二、漫谈(二)——建国之后前三十年的艰难摸索时期1.许多人视以为理所当然的底层逻辑2.建国以来的三大历史时期三、漫谈(三)前三十年之精神特征;成功的路径依赖;非政治的诠释1.前三十年之精神特征2.成功的路径依赖3.非政治的诠释四、漫谈(四)——“第二个三十年”:改革初创年代1.“坏事变成好事”:对建国第一个三十年经验教训的思考2.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摸着石头过河”

五、漫谈(五)——“第二个30年”:十大共识与十大特征

1.“第二个30年”中改革初期的一些共识2.中国“第二个三十年”(1978-2021)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特点与特征3.小结

六、漫谈(六)——“第二个30年”:“共同富裕”概念溯源

1.为什么共产主义在中国受到欢迎:共同富裕与中国传统文化2.对共同富裕的定义、理解3.对共同富裕理念的追溯

七、漫谈(七)——共同富裕是发展的目标及一切合法性的基础

八、漫谈(八)——“新时代”之前最后的理论与思想准备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科学发展观

3.小结

九、漫谈(九)——被“忽略”的“新时代”范式的理论铺垫与准备

十、漫谈(十)——“新时代”下中国模式的若干特征

1.前言

2.理解的滞后与偏差

3.人们的共同认识

4.理解的偏差

5.新的政治经济模式(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model)及政策关注点

十一、

漫谈(十一)——“新时代”下中国模式的若干特征(续)




五、新的政治经济模式(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model)及政策关注点


1. 基本原则方面的特征


1)长期主义

2)意识形态、理论及价值观:依然具备广度,但强调中国价值

3)“人民导向”

4)“道德导向”和“价值观驱动”

5)注重历史传承


2. 顶层设计层面


1)重新梳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新强调政府的作用

2)举国体制: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全社会性的投入



今年以来的一个特征——特别是建党百周年以来的现象,是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解、学习中央关于政治经济的政策了。以前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现在也开始学习了。其实各行各业,特别是掌舵的领导人才,最终要做到“三个提高”:提高政治判断力、提高政治领悟力,提高政治执行力。


亦秉承本系列的风格:笔者将:“跳脱”或不严格遵循官方的话语体系(无论是理论,还是措辞表述),旨在提供一些比较个人的、“第三方”的、国际视角的解读。同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系统,不求“面面俱到”,主要提一些个人认为大家最容易关注的、“最重要”的内容。何为“重要”,亦基于作者的主观判断,受限于作者的知识体系、经历、经验。


3. 更加具体的政治经济政策导向


1)要让经济结构“脱虚向实”,大力扶持(狭义的)“实体经济”


何为“实体经济”呢?肯定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那何为虚拟经济呢?最典型的就是金融。其他的,只要是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需求的行业,都可以叫实体经济。但笔者理解,其背后是有广义和狭义差别的,这个划分也有一定的主观性。


——广义的口径:包括农业、工业/制造业、各类服务业/消费行业、文化产业,基建、房地产,都可以算进去,尤其是房地产这种提供实物产品的,肯定属于实体经济;


——狭义的口径:但实际上,大的导向及政治经济政策最支持的是某些狭义的实体经济,这就是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其他的产业,则实体经济的“属性”“弱”一些,譬如大的文化产业,按广义定义也可以算实体经济,但重要性要弱于前述行业。还有的行业,例如房地产,是否属于“实体经济”?答案是并不属于。例如,参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1月),有这样的表述:


“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


这样的表述是常见的。这实际上说明,房地产、金融、实体经济是并列的。房地产不属于实体经济。


“新时代”下,国家最支持的狭义的实体经济,其中,又是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最为“硬核”的,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实体经济。


2)降低国民经济对金融、房地产的依赖


纵观各个发达经济体/成熟市场的经验,没有哪个大的经济体是可以依靠金融和房地产建立起来的。金融不能强国,房地产也不能强国。


相反,金融和房地产盛行,在GDP占到很大的比重,会带来重重问题。


——金融所代表、服务的就是资本。金融无序发展的结果就是资本无序发展。资本无序发展会搅乱国家的政治经济大策、影响产业发展的逻辑与秩序,会增加系统性风险(美国的案例),以及加大贫富差距。金融过度发展的国家或市场无不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远有美国,近有香港


——我们所说的“房地产”往往指狭义的住宅开发销售。这就是盖房子,不断生产更多的住宅,吸引居民借债购买。中国人/华人文化上似特别喜欢置业。房地产行业一旦过度商业化,并与投资投机结合起来,就会失去控制。它将像“无底洞”一样吸纳所有的社会经济资源,并挤出(crowd out)其他行业所可能获得的资源——包括资本/金融及人才,并使得地方政府也开始依赖房地产,形成地方的土地财政依赖。这方面本文就不详述了,可参见笔者早前另一文[color=var(--global-palette-highlight)]《从整顿教培产业看中国治理与行业大政治


再者,房地产发展到一定的绝对规模(例如整个产业链达到GDP的二三成),肯定会出现“因为太大而不能放弃”的问题,也就是说,一旦“放弃”了房地产,就会导致地方财政出问题,大片中小企业出问题,金融出问题,就业出问题,民生出问题。这时,马上会出现一个“保房地产”的舆论——各种利益攸关团体(包括地方政府、有关的部委、广大房地产相关的企业、金融产业、有产居民)都会产生这样的舆论或“势”,建议放开房地产调控。而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放缓,保民生、就业的压力越大。呼吁放开地产的呼声也就越大。我们可以看到,媒体无处不是这样的声音:只要中央一出一个什么文件或政策,关乎房地产的政策总是会以“标题党”的形式呈现:市场在饥渴的寻求房地产调控放开的蛛丝马迹。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治经济(political economy)案例:这个时候,我们说,房地产已经“挟持”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盘面,弱化了中央做政治经济转型选择的能力。这个格局,也一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打破的,人们对此不要抱有幻想。


综上,这里的大政策可以解释为,国民经济的“去地产化”与“去金融化”。


3)减少重点“问题”行业之间的“绑定”所带来的放大负面影响


金融代表、服务的是资本,金融高度发展了,反映了是资本的力量的发展,同时再助力扩张。金融如果与“问题行业”结合,就使得资本能够更加有力地去支持这些行业,那就会使这些行业带来的问题更加严重。


接着上一条。“问题行业”发生“绑定”的,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与金融,因为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的,高度依赖金融,同时,资本也会寻找标的。房地产背后拥有土地与资产,与一般的实体经济/制造业企业的设备与存货不同,其隐含着大量的未来潜力与价值,因此是金融角逐的对象。土地/房产一旦出现参与竞争金融资源——特别是获取商业银行的资源——往往会“挤出”其他行业。所以,金融和地产高度融合。


而这种绑定一旦深度结合,会使得房地产行业驾驭国民经济的能力更大——一旦房地产不行了,不仅仅是上下游供应链不行了,土地财政不行了,而且金融业不行了:国家会暴露在金融系统性风险面前。


这就使得需要对房地产与金融进行一定的脱钩:限制房地产获得金融资源的能力,减少金融体系对房地产的投入。


“新时代”下,金融工作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这就是脱离房地产。


笔者以为,当下一个大的政经趋势是:1)“金融去地产化”——减少金融行业对地产的支持、联系、敞口;2)“地产去金融化”——通过“三道红线”、“银行贷款集中度限制”及融资产品的窗口指导,减少地产所能获得的金融资源,藉此实现两个行业的“部分脱钩”。这个脱钩的节奏的把握是很考究的。操作过快,就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尤其在经济疲弱、市场预期转弱的下行阶段。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举例:


——金融与各种“问题行业”的联合,例如教培行业。资本无序如果扩张到这类行业,就会产生放大/乘数效应,带来更多的问题


——个别行业的联合,例如房地产与教育的联合,这就是学区房的问题。房地产那如果与教育资源绑定,就会导致房价的提升。然后金融再一结合,就是三个问题行业的联合,是叠加的效应。对学区房问题的解决尝试,其实是希望将房地产、教育、金融三个行业“脱钩”,或者说弱化其循环机制。


4)坚定相信“制造业强国”


纵观全球发达经济体,最为“硬核”、“最可持续”、不靠“吃老本”或特殊先天资源禀赋、最有“韧性”的国家,最后有两个——一个德国,一个日本。这两国当然都有自己的问题,例如大规模的中东移民可能在未来给德国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日本犯了很多的政策错误,经济也停滞多年,面临比德国更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两国都不是什么文明古国,人口也不算多(德国8,300万,日本1.25亿),资源禀赋也有限,但纵观过去一个多世纪,这两国都是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巅峰的牛逼国家。他们肯定做了对很多事情,并且有一定的文化和产业共性,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两国也惺惺相惜。


那就是有比较强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工匠精神。


其中,德国似乎又是一个更好的榜样,制造业保存得最为完整。当美国、英国等老牌工业国家制造业全面中空时,德国仍然什么都能制造,并且都在制造——它甚至有Staedtler在制造铅笔。这也使得它成为欧盟最有韧性、最有防御性、最坚实的经济中流砥柱。


我们看欧洲大陆,到最后,经济实力仍然取决于制造业:能否有核心的、他国所不能取代和竞争的制造业。它可以是生产汽车,也可以是生产奢侈品。这就是法国、意大利这样的传统工业国家与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乃至广大的中东欧国家的区别。


只有构建了强大的制造业,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内核,其既保证我们的韧性,也保证我们的安全。这一点是管理层看得很清楚的。因此,制造业也被称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我们要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及完整的工业/制造产业链/供应链


——我们要在价值链里不断爬升,制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争上游。按官方话语表述,我们要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转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转向中国品牌


——我们构建的产业要既能满足内需,又能服务出口,在全球市场占据竞争力


——我们构建的制造业也需要能够成为满足就业、提供税收、服务出口的基石


——我们要防止其他行业——特别是金融、地产等“非实体经济”挤出、削弱我们的制造业


——我们要为制造业给予足够的支持,包括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


在此基础上,又拟定了若干中国必须抢占、争夺的战略产业及重点领域,在2015年,即由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拟定的重点战略产业与领域包括: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航空航天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电力装备

——农机设备

——新材料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同年,国务院还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及地区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后来,国际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战略部署受到了美国反华势力的高度关注,并吸引了反制措施)


5)全力推动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及技术及产业


“新时代”的指导思想,认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在最前沿的战略科技产业取得领先地位、支配地位。前面提及,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新兴产业及科技能力,才是真正代表国家能力与地位的。其内涵比制造业更广泛,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


哪些领域包括于其中?可以参考2019年初对科创板的定位。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这些就是符合国家战略的、关乎最核心技术的重点领域。


这些领域、行业看上去都很好,笔者相信每一个国家都会希望发展这些行业。如果说新时代与过去有什么不同的话,就在于:


——当前的政府有空前的意愿、决心及执行能力,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动员举国力量去发展和扶持这些核心产业;

——这些产业也会得到实质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

——国家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些产业/领域里真正建立自主能力



现在不少人觉得做企业很不容易(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但实际上可能是你所处的“赛道”问题。如果你的赛道正处在国家扶持的战略产业里,你会经营得不错,享受政策红利,看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十分感谢政府的支持。如果你的赛道处在国家限制的“问题行业”里,那你可能觉得举步维艰。这是冰与火的两重天。


新时代下,国家的产业政策变得空前重要。


但国家支持的战略产业,从前面说的高端制造业,到各种科技行业,往往都是不容易的行业、难的行业(“难而正确的事”)。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企业家和资本往往希望参与那些更加“容易”、“短期见效”的行业。这里,创业者与资本是互动的。资本希望投资于那些短期见效、能够形成规模、“看得懂”的行业,而不是某个处在产业链中晦涩深奥的细分技术领域和环节的“隐形冠军”;企业家如果不是特定技术、专业或工种出身,往往就会选择资本青睐的服务或消费行业。最后,创业资源和资本就都集中在这些行业了。。


可以看到,如果国家不予施行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不予积极地介入,仅仅通过市场进行配置,让金融/资本自然地发生作用,是很难把社会资源导向这些需要长期布局的战略科技产业的。


这也呼应前面“顶层设计部分”提及的“重新梳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里,政府要扮演积极角色,梳理出重点行业,并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


而这正是美国所担心并试图遏制的:因为他们非常清楚,政府主导的强有力产业政策,一定会使得中国在这些战略产业里掌握优势地位。


6)推动新的人才/劳动力结构,鼓励工匠精神


这里退回一点,提提制造业余劳动者的问题。


很多年前,德国和日本两国的制造都没有很好的口碑,但凭借“工匠精神”,得以把制造业不断提升,最终在世界赢得人们的尊重。


所以,发展制造业,就需要有匹配的人才结构。其既需要有科研人才,又需要有从事生产制造的人才。


何谓工匠精神,笔者以为,需要:


——社会需要非常尊重所谓的有技能制造人才(“高端蓝领”),不能有歧视

——社会需要为培养这样的人才提供相应的教育/培养机制

——要有一种尊重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鼓励都去人们热爱自己所处的细分行业和工艺,挖掘长期主义精神的文化

——也要在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上体现对“工匠”们的尊重与支持


笔者“翻译”一下——其实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取得所谓的高等文凭,然后在有限的“白领”工种下内卷竞争极其有限的岗位,最终在做各种其实附加值很低的工作,获取一个看似体面但其实懒散、舒适的低收入工作。只有在社会价值和资源分配上倾向于“工匠”,才会让更多的人转向这样的行当——挑选一个行业,从学徒开始,深耕多年,成为细分领域受人尊重的专家。


德国之所以在制造业方面成功,正得益于它对工匠友好的文化观与教育体制。


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希望对人才/劳动力结构进行适度的转型,构建一个真正能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人力资源结构。


(未来待续)


作者:Chairman Rabbit

公众号:tuzhuxi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9#
发表于 2021-12-13 09:04:28 |只看该作者
马列托主义者 发表于 2021-12-13 08:57
资本主义下既创造使用价值也创造价值,这是资本主义产品作为商品的二重性,你谈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富足,主 ...

共产主义是所有人都用极少时间从事物质生产

而不是少数人生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8#
发表于 2021-12-13 09:00:48 |只看该作者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1-12-13 00:06
金融资本获取的利润,远远不及不平等交换

没有不平等交换获得利润,美国的利润基本是美国劳动者创造的,还通过对外投资获取利润(这部分比美国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要小),通过资本投机掠夺的相对更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7#
发表于 2021-12-13 08:58:33 |只看该作者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1-12-13 00:03
反正你是不懂不平等交换

什么是不平等交换,你具体讲讲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6#
发表于 2021-12-13 08:57:27 |只看该作者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1-12-13 00:03
喂 喂

共产主义还有价值吗?

资本主义下既创造使用价值也创造价值,这是资本主义产品作为商品的二重性,你谈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富足,主要指什么?共产主义下少数人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但是大家都很富足,主要就使用价值而言。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5#
发表于 2021-12-13 00:06:41 |只看该作者
马列托主义者 发表于 2021-12-12 19:12
美国德国和日本和中国的交换,不实现价值转移,而美国通过美元或者金融炒作的方式可能确实会掠夺中国的财富 ...

金融资本获取的利润,远远不及不平等交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4#
发表于 2021-12-13 00:03:52 |只看该作者
马列托主义者 发表于 2021-12-12 18:23
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少数人从事物质生产,但是大家都富足,为什么,靠不平等交换?发达的制造业需要发达的教 ...

喂 喂

共产主义还有价值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3#
发表于 2021-12-13 00:03:11 |只看该作者
马列托主义者 发表于 2021-12-12 18:18
制造业发达,没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比如教育等,也是不可能的,不是什么不平等交换,大量的劳动者会成为科 ...

反正你是不懂不平等交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2#
发表于 2021-12-12 23:02:19 |只看该作者
中国资本主义要在新自由主义的方向发展的“不可逆转折点”发生在重庆事件。在此之后,就连给点微小实惠的改良措施都已经不可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21-12-12 19:21:22 |只看该作者
第一种,是美国的最积极的一面,第三种在资本主义下还算正常,只有第二种金融掠夺全世界是美帝最反动的地方,通过霸权实现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0 22:34 , Processed in 0.048669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