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种地?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20:09:3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不眠 于 2024-1-19 20:34 编辑

刚想聊聊这事,那么我就不开帖了。

今天和我爸妈聊到了户口的事。
从各种意义上来看,我家都是吃到改革开放“红利”的典范,之所以用双引号,是因为我相信坚持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下,我家的生活会更好。

户口的事,就是我家现在已经满足了成为城市户口的条件,也就是不知不觉中,我的原来已经从“乡下人”转化为“城里人”了。
但是我的户口却还是农村户口,我爸也不想转户口,原因很简单。
转了户口,宅基地就没了,永久产权的农村土地就没了,什么概念呢?就是只要转户口,那么我爸妈把店一卖,就顺顺利利转化为“城市无产阶级”啦,不知不觉中,没想到参与了庞大城市化的进程,我现在回想起来,是有一种奇特的情绪的。

话说回来,现在中国的城市化阻碍也很明了了,私有化的土地,私有化的经济,中国2亿的农民工,真的是两亿农民工吗?可能中国资本主义秩序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比如我爸,户口上也还是农民工,所以虽然他实际上已经是城市小资产阶级,但是却不愿意成为“城市人口”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高昂的征地成本,以前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修水搭桥,会遭到农民的阻碍吗?相比之下一改革开放,城乡矛盾就瞬间出来了,“想致富,先修路”,用谁的地,修谁的路?致的富又是谁的?明明是我的地为什么要为了“大局”让出来呢?

这意味着城市要收买被征用地的地主,将其率先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会对乡村进行投资,这是邓小平所说的“先富带动后富”

然而城市对乡村进行投资,其实就是要购买被“分田包干”的私有化的土地,大量的农村小资产阶级被转化为城市无产阶级,城市往往只支付“生活资料”,类似钱,住房等,但是不支付城市的生产资料,也不“包分配”。造成大量失业人口,这些失业人口,没有工作的情况下,不停变卖生活资料,最后还是城市赚得盆满锅满。

如果单单如此,到可以说是一种“集体化”的进程,似乎所有土地都在城市政府的名下,但是现状是政府无意去扩大自己的职能,将土地再去转租给资本家,像个土财主,暴发户一样,什么也不做,因此一些改良主义的官僚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基于此了,“服务型政府”是资本家要求的,资本家租了地,自然要求一些“售后服务”。

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途径,一种是城市的收买,一种是乡村的负债,乡村的负债是怎么回事呢?也不外乎就是掏空六个钱包买城里的房子,这是积蓄,贷款呢,银行要衡量你的风险,单单靠种地,恐怕是还不上利息,不得不进城打工。

种地的收入为什么那么少呢?一回是分田包干的小生产,另一回,城市人口已经对高级食品提出了大量需求,这本来是可以带动资本进行土地买卖,进而“城市化”的,走向国外的大农场主道路,但是当局天才般的提出了“基本农田保障制度”阻碍了这一进程,那么可不可以走“统购统销,农村公社”由村里或公社将各家的作物统一购买统一交付,单纯这样的“改良”不太可行。

现在种田能够离开化肥,种子和机械吗?这些都把持在城市资产阶级手里,公社面临着高额的生产成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地方政府带动的“扶贫帮扶”“振兴乡村”的乡村农作物价格,远高于市场价),要想发展,就要进行“原始积累”,更新生产技术,独立发展产业,这就意味着要从各家各户“收集生产资料,统一资金,购买技术”换句话说,公社要进行农业产业化,否则生产的产品就连外贸的农作物都打不过。以前,生鲜的保鲜技术是不行的,现在情况已经越来越不一样了。

公社要进行产业化,走“人民公社”道路,这简直是造了既得利益者的反,那些资本家怎么会同意呢?于是想法设法打“价格战”,“社区战”,“预制菜”比如说现在的社区团购买菜,通过价格战占领市场,通过社区战养成固定消费客户,“预制菜”大大降低了劳动力维持成本,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进而提高一般剩余价值率,但是呢,一般利润率其实是下降的,这一切都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的规律。

由此得出未来的革命第一要务是工农联合,一是还是“土地革命”,要天下归公,要三大改造,要把建立“农村人民公社”,农田集体化。
二是要工人斗争,降低资本家利润,这一方面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资产阶级农业的农产品价格,将其抬到公社“同一起跑线”。
并且工人要在适当时机,占领工厂,为“人民公社”的生产提供化肥,种子机械等资本投入,打败资产阶级。

点评

∀与∃  基本同意,赞  发表于 2024-1-19 20:54:1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1 23:09 , Processed in 0.037587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