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生成基础、理论内涵与实践成就研究述论

2023-7-18 04:4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072| 评论: 0|原作者: 杨琰|来自: 昆仑策研究院

摘要: 毛泽东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经济变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指导分不开,其价值完全能够同毛泽东的政治、军事、哲学等思想相媲美。
四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既有研究得出以下论断:

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需要发展商品经济。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相当长时期内不仅不能禁止而且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为了适应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客观要求。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按比例、平衡发展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关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毛泽东承认并提出所有经济单位都要学习、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改善经营和管理工作。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何时会消亡。毛泽东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且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致消失。否则,即使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生产力不发达,产品不很丰富,或者只要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经济都不会消亡。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所有权问题。毛泽东提出,部分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国家把部分生产资料卖给人民公社后,公社与公社之间可以转让这些产品所有权。同时,社员个人能够占有一定的自留地和从事家庭副业的生产资料。

在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指导下,20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系列方针、政策,实现了集中力量加快建成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在“一五”期间搭建的工业布局框架基础上,毛泽东确定了用15年时间,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的独立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以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建设为核心,带动、支撑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一则发展农业保障城乡居民食品供应,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资金积累;二则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力,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三则通过工业化建设推动商业与金融、交通运输与邮电、国防科技和军工等领域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体系建成。

综上可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是紧密衔接、一脉相承的整体,既包含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理论构想,也有如何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方针和举措,贯穿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中,亦是毛泽东站在各个历史时期全局性的战略高度,着力研究、解决、领导和实现如何在经济层面使中国一步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继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及如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成果。纵观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核心主旨和战略要义,呈现出如下鲜明特征:一是在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体系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历史使命;三是将实现民众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目标;四是将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为基本路径;五是将走工业化道路、赶超、备战、对外开放作为主要战略举措。尽管其中有的理论构想与政策落地存在差距,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胜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三、毛泽东经济思想指导下实践成就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知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需要正确、客观评估该思想体系指导下我国经济变革与建设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革命与建设成就。对此,论者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为显著的经济革命与建设成就,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提出了符合当时实际的经济方针与政策,特别是顺应形势和任务需要,动态而科学地开展土地革命,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的经济社会条件。一方面,经过土地革命,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另一方面,解决土地问题好坏与否是能否赢得人民支持的关键,毛泽东将土地问题与中国革命前途联系起来,使中国共产党由此获得巨大革命资源,巩固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政权,革命战争得到老百姓大力支援,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关于毛泽东时代所取得的社会主义经济革命与建设成就,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重要依据。亦如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所言,“如果不去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之一变成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毛泽东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莫里斯·迈斯纳将毛泽东当政期间中国经济样貌的典型特征呈述为:一方面,在一个物质资源最贫乏,国际环境充满敌意和极少外援的年代,用了1/4世纪的时间,以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把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为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另一方面,以更为公平的方式,让中国老百姓获得了食品、衣物、住房、医疗保健以及丧葬费用这些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由此映射出毛泽东经济思想指导下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成就的三重维度。

第一,确立了以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经济制度条件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亦逐渐建立。尽管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和缺陷,但学界研究成果表明,该经济制度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实行“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管理+按劳分配”经济制度是当时中国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和国际环境下的选择。在新中国初期积贫积弱状态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才能确保国家拥有强大资源动员和配置能力,能够发挥国家组织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在保障广大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推行工业化战略,特别是优先发展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从而突破“贫困化陷阱”,应对国际威胁,捍卫国家独立与安全。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中国具有了较强大的国家能力,社会组织化达到了历史空前程度。如此我国才得以依靠自身迅速积累大规模资本,经过二十多年的工业化建设,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支撑,也为此后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批历史、社会、经济学专家都承认的,自1949年以来,中国人在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其他国家从来没有作出过的成绩——“他们已从高度分散的、和以家庭为本的协调和控制的基础,过渡到能在大得多的程度上进行协调的基础,和倾向于把中国这个实体作为整体来考察的某种概念的基础”。

对于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经济发展而言,该制度体系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再实行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壮大公有制经济基础和按劳分配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和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我国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是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资产牢牢掌握在国家和全民手中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起来的经济主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批国有企业通过改组改制,转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关键、有力且决定性支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也为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等后续农村改革创造了条件。

第二,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中国经济独立、国防安全、改善民生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也为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腾飞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工业经济基础

对此,学界研究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对新中国现代工业体系创立和发展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及其重要意义作了定性研究。

就其光辉历程而言,论者将新中国工业体系创建的脉络划分为1个“三年恢复期”和4个“五年计划”奠基期。1949—1952年,我们国家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积极扶持并引导各种工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基础;1953—1957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并举,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集中力量做好苏联援建工程,逐步建成一批门类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从而奠定了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雏形;1958—1965年,我国于“二五”计划期间创造出一大批工业技术革新成果,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经1966—1976年的“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十年,以国防建设为中心,建设“三线”工业体系,推动内地、中西部地区建成工业部门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基本建成新中国现代工业体系。

其重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工农业生产能力的增强与经济总产值的增长。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建成了一个自为一体的、可以自我维持的工业化经济体系,可以自主生产多种材料、机器设备和多种产品,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居世界前列,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国家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满足国防现代化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首先,“一五”期间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框架。机械工业设备自给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左右提高到60%多,中国有了载重汽车、高炉、平炉制造设备、汽轮发电设备、拖拉机、精密仪表、石油机械和电讯设备等几十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制造系统;基础工业部门尤其钢铁工业得到大大加强,钢产量年均递增32%,钢材品种达4000余种,钢材自给率达86%;纺织、造纸等轻工业基本能满足需要;开始生产重型武器装备,初步建立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现代兵工业。

其次,包括“二五”在内的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和国防尖端技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1965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机械工业形成了包括冶金、采矿、电站、石化工业设备制造和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在内的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主要机械设备自给率达到90%以上,纺织机械不仅能够完全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开始向许多国家提供成套设备;建设起武汉、包头等一批大中型钢铁基地,主要工业品产量有了巨大增长,1966年同1956年相比,钢铁、煤炭、石油、发电量、机床分别增长了245%、129.9%、1154%、397%和112%,电力工业基本上实现了全国联网,石油工业实现完全自给;兴建了大量农田水利设施。水浇地面积增加2600多万亩,拖拉机拥有量和化肥用量增长6倍以上,机耕面积由1957年的2.4%提高到1965年的15%。

再次,“三五”“四五”十年时期在工业建设方面仍取得了不小成绩。推动内地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52—1978年,内地工业总产值从105亿元增长至1656亿元,增长15倍,内地主要工业品产量所占比重,原煤从56.1%增至68%,发电从36.4%增至48.6%,钢从14.2%增至37.2%;石油工业发展迅猛,建成大庆、胜利、大港三大原油工业基地,一大批石油化工及化纤企业建成投产,一大批机械厂建成投产,使我国在矿山设备、冶金设备、轴承、汽车、飞机、船舶制造生产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导弹和氢弹、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工农业产值保持相当快的增长速度,196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1%,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5%,工业净产值年均递增7.2%,能源生产总量年均递增9.2%,钢产量年均递增2.9%,布产量年均递增1.9%,籼型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和推广,将单位产量提高了20%。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7-2 22:21 , Processed in 0.012197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