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托洛茨基主义、工农联盟与“一国社会主义”

2016-9-22 02:1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644| 评论: 9|原作者: 吕新雨|来自: 开放时代

摘要: 本文梳理和检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党内布哈林、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之间就社会主义与工农联盟问题展开的激烈的路线斗争、各自不同的理论视野,以及对共产国际运动(特别是中国)的巨大历史影响。我们需要回到作为“中国道路”的世界共运史,或作为国际共运史的“中国道路”。
  【注释】
  ①见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年),载《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载《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尼•布哈林、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共产主义ABC》,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111页。
  ③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载《列宁选集》第3卷,第131页。
  ④列宁:《论粮食税》,载《列宁选集》第4卷,第505页。
  ⑤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载《列宁选集》第3卷,第150页。
  ⑥同上,第168页。
  ⑦列宁:《论粮食税》,载《列宁选集》第4卷,第511页。
  ⑧同上,第508页。
  ⑨同上,第517页。
  ⑩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上册,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11郑异凡:《布哈林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12伊萨克•多伊彻:《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 1921—1929》,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37—41页。
  13布哈林:《苏维埃经济的新发现或如何毁灭工农联盟(关于托洛茨基主义的经济论据问题)》,载《布哈林文选》上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页。
  14同上,第220—221页。
  15布哈林:《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载《布哈林文选》上册,第182页。
  16同上,第190—191页。
  17同上,第191—192页。
  18同上,第198页。
  19布哈林:《经济增长和工农联盟问题》,载《布哈林文选》上册,第205页。
  20同上,第208页。
  21布哈林:《苏维埃经济的新发现或如何毁灭工农联盟(关于托洛茨基主义的经济论据问题)》,载《布哈林文选》上册,第215页。
  22同上,第220页。
  23同上,第223页。
  24同上,第240页。
  25同上,第242页。
  26布哈林:《不断革命的理论》,载《布哈林文选》上册,第264页。
  27同上,第266页。
  28同上,第266—267页。
  29布哈林:《论我国革命的性质以及在苏联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载《布哈林文选》中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30同上注,第146页;另参见注①。关于亚细亚专制主义与20世纪以来中、苏(俄)革命的辩论与影响,请参见吕新雨:《乡村与革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7—251页)中的相关讨论。
  31布哈林:《论我国革命的性质以及在苏联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载《布哈林文选》中册,第147—148页。
  32列夫•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597页。
  33同上,第597页。
  34参见吕新雨:《“亚细亚专制主义”与20世纪的中、苏(俄)革命与道路之辩》,载吕新雨:《乡村与革命》,第187—251页。
  35列夫•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第601页。
  36布哈林:《论新经济政策和我们的任务》,载《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68—369页。
  37同上,第372—373、601—603页。
  38同上,第375页。
  39布哈林:《到社会主义之路和工农联盟》,载《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98—399页。
  40同上,第414页。
  41同上,第435—436页。
  42布哈林:《论我国革命的性质以及在苏联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载《布哈林文选》中册,第173—174页。
  43布哈林:《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建设时期》,载《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06—207页。
  44布哈林:《资本主义理论家对现代资本主义某些问题的看法》,载《布哈林文选》下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399—409页。
  45当时译为《社会主义之路》,上海垦新书店1930年版。参见郑异凡:《布哈林研究在中国》,载郑异凡:《布哈林论》,第432页。
  46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上册,何宏江等译,第197—198页。
  47同上,第229页。
  48斯大林:《关于联共(布)中央七月全会的总结》,载《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78页。
  49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上册,第228—235页。
  50伊萨克•多伊彻:《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 1929—1940》,施用勤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88—91页。
  51同上,第83—84页。
  52除了对农村的清洗,1929年—1930年期间,斯大林整批地改组工厂中的工会委员会,在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和乌拉尔等主要的工业中心,工会委员被撤换的比例高达78%—85%之多。参见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上册,第218页。
  53伊萨克•多伊彻:《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 1921—1929》,第222页。
  54同上,第227页。
  55同上,第368—369页。
  56同上,第374—376页。
  57同上,第379—380页。
  58同上,第414页。
  59同上,第96—97页。
  60同上,第220页。
  61布哈林:《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发言》,载《布哈林文选》中册,第185—186页。
  62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为迎接新的经济年度而作》,载《布哈林文选》中册,第279—291页。
  63布哈林:《列宁的政治遗嘱》,载《布哈林文选》中册,第338—360页。
  64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上册,第210—211页。
  65同上,第212页。
  66同上,第268页。
  67A•B•舒宾:《俄罗斯学者对列宁、斯大林的评价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新见解》,更详细的解释见同书同一作者的《斯大林为什么“制造饥荒”?》,载李慎明(主编):《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114、238页。
  68斯大林:《论粮食收购和农业发展的前途》,载《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7页。
  69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载《斯大林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12—120页。
  70同上,第109页。
  71同上,第109—110页。
  72伊萨克•多伊彻:《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 1879—1921》,王国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0页。
  73同上,第466页。
  74伊萨克•多伊彻:《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 1929—1940》,第467页。
  75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9—61页。据他的记载,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总是会被市民带有敌意地询问留学的经费是从哪里来的。(第34页)而且苏联当局还故意宣传说中大的办学经费中,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经费。(第61页)可见办学经费来源之敏感。
  76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162页。
  77参见刘玉安、蒋锐:《从民主社会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当代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78伊萨克•多伊彻:《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 1921—1929》,第300—301页。1927年前后,斯大林关于共产国际与苏联就中国革命而与托洛茨基派产生斗争的详尽描述,参见第291—308页。托洛茨基论中国革命的相关文献参见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网,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Trotsky/1926-1940book/marxist.org-chinese-trotsky-1926-1940book-index.htm
  79丁晓平:《揭秘:共产国际到底赏不赏识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8199663.html
  80伊萨克•多伊彻:《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第380—383、397页。
  81伊萨克•多伊彻:《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 1929—1940》,第381页。
  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Lu Xinyu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Cornell Center for Comparative Humanities)

1

鲜花
3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6-9-22 14:14
发达国家革命后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薄弱环节革命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所以需要不断革命,这是基本逻辑问题。哪怕你不懂托洛茨基,你按照字面意思就能明白。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6-9-22 14:13
看了这页,简直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一窍不通,不断革命论恰恰是薄弱环节发起革命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继承,而该文作者说托洛茨基主张只能适用于欧美发达国家革命,你说是不是一窍不通。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6-9-22 13:32
看不下去了,这个吕新雨对托洛茨基完全误解,而文章又长又臭,要去一一批判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6-9-22 13:24
托洛茨基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宣称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然会与支持其夺得政权的广大农民群众发生敌对冲突
----------
这种敌对冲突是有的,必须通过把所有农民转化为工人来解决,而不是否定这种冲突的存在,也不是隔离这种冲突
引用 No.24601 2016-9-22 06:44
托洛茨基将从农业剩余产品中获得工业化积累基金的问题夸大为工农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又天真的设想一场用工人积极的先进性克服农民阶级落后性的革命,而且还设想工人阶级会为了工业化的利益去革农民阶级的命,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苏联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历史说明,这种意义上的“不断革命”只能让农民阶级成为工人阶级最凶狠的敌人(苏德战争期间在农业集体化最严酷地区乌克兰,农民箪食壶浆欢迎德军),而且会使工人和农民成为党最凶狠的敌人。
引用 No.24601 2016-9-22 06:32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半外围和外围国家在革命之后势必面对着如何分配剩余产品的问题。事实上,只要是进行工业化建设,都要从农业剩余产品中拿去一部分到国际市场上交换资金、技术。因此,指望革命后农民阶级拿到全部的剩余产品是不可能的。托洛茨基根据教条化的观点把这种关系理解为工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布哈林的观点则更加现实的指出了,即使在农民和工人都贡献出一部分剩余产品作为积累基金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解除帝国主义压迫和国内地主压迫的方式仍然为工人和农民提供绝对量上大于革命前的剩余产品,从而事实上改进生活水平。托洛茨基看到了工农粉蛋糕,布哈林则从革命带来的生产关系变化本身看到了做大蛋糕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革命解放生产力。
引用 马列托主义者 2016-9-21 16:03
太长了,暂时只看了第一页
工人和农民在社会主义(严格讲工人国家)的关系中,存在一个工业化的问题,而工业化的积累的基础只有农民(在中国和苏联这种国家),那么是不是存在剥削呢,我认为没有,只是先从农民这里拿来工业化后还给农民(给的还要多),当然实际就是让农民工人化,一起享有建设成果,但是这种积累的拿来不是为了让工人吃的更好等,而是为了工业积累,工人和农民的消费应该是一致,同一个分配法则(按劳分配,拿去工业积累后的分配),但是毛时代或许不是这样,把工人特殊化,其次是把工人农民化(上山下乡),工人国家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工人和农民的关系,在于群众和官僚的关系,这才是根本,这个关系没有搞好,毛时代和苏联的农民也好,工人也好的工业化积累成果被剥夺了。
引用 燧鸣 2016-9-21 09:54
很有意思的文章,吕的思考很深厚。不过如果工业化(城市化)是资本主义世界必然的趋势,那么布哈林的暂时妥协工农合作是否能解决当时苏联面临的经济冲突和与之相反的政治的不平衡?
中国革命的胜利源泉固然来自于农村,但是其是否只在农村就能完成,当中国革命作为成为国际共运的一部分后,参与中国革命的农民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小农,也就是小农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托是否在等待西方世界的革命到来,则是另一回事。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9-21 01:15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问题重大,内容丰富

查看全部评论(9)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7 22:53 , Processed in 0.02282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