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蒸馏水 于 2022-11-14 12:55 编辑
前几天的新闻引起广泛舆论讨论。事件大致是青岛一位小伙,为了见出轨的妻子讨个说法,脚踩共享单车300公里三天三夜到山东某职业学院,翻墙进入学院,并被保安等人追赶。这则新闻在抖音上一经流传,刹那间感动无数网友。青岛小伙也一夜之间升华为“为爱冲锋的勇士”。有不少网友纷纷共情,视这位青岛小伙的经历为底层男性在感情悬崖边缘无奈与痛苦的集中体现。
读了这则流量新闻,同情之余,也产生了一些疑问。由此联想到青年人(无论是无产阶级青年还是进步知识青年)如何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尤其是如何妥善面对感情破裂问题。这里写下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网络舆论形容这位小伙是“为爱冲锋的勇士”。这个名号中的三个词——“爱”“冲锋”“勇士”——都是褒义词。但是,他的行为果真值得嘉奖鼓励吗?在我看来,他的“勇”是偏激的,他的“冲”是莽撞的,他的“爱”可能是一厢情愿的,所有这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也不值得作为榜样进行赞扬和表彰。
两情相悦,才能称之为爱情。网上流传的版本,有涉及男女主角对婚姻生活的评价吗?是两情相悦还是婚姻破裂?我们不得而知。那怎么能先入为主,认为他是维护“爱情”的勇士呢?
网传这个小伙把工资都用来资助妻子学业——这是真实的吗?网传文案把女方描述成利用男方财物和自己的性资源,借以向上层阶级流动的女性形象,符合所有“老实人”都恨之入骨的势利形象。很难辨别这种省去了细节与复杂性、仅从单一角度刻画的形象是否属于有意而为之,又或者是为了引起共鸣,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毕竟如今流量为王的年代,越是标签化、富有戏剧性,越“贴地气”,传播效果越好。同类型的还有原配手撕小三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桥段。
网传文案还说,“爱情让人失去理智,他并没有”——这妥妥的煽情风。那么,他真的没有失去理智吗?假设网传他只剩200块钱属实,于是不得不花三天三夜骑共享单车,才能见到妻子。
据了解,山东职业服装学院在山东省泰安市。从青岛到泰安,如果乘高铁只需要三个小时,票价144.5元。如果乘长途汽车,可能更便宜,只要100元,大约六个小时可以到达。


按说这位小伙心急如焚,为什么不选择几个小时就可以到泰安的高铁、长途汽车,而要骑上三天三夜?所以他到底是希望快点见到妻子还是慢点呢?这是一个理智的人会做出的选择吗?
如果说,他是因为经济过于窘迫,想要从仅余的200元中多省下一些,还是有一些问题令人费解。试想,一个人骑上三天三夜,路上难道不需要住宿吗?假如一个晚上住宿费100元,岂不是两个晚上就把200元都花光了?假如他路上没有住旅店,那么三个晚上他是睡在哪里呢?如果他是露宿街头,文案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这些情节呢?如果把这些情节宣传出来, 不是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其次,以他这样激动的行为处事态度,即使见到妻子,有可能真正解决两人之间的矛盾吗?最可能的结果,轻则劈头盖脸对妻子一顿臭骂,重则拳打脚踢暴力相加。那如何保证其妻子的个人安全不受到威胁?甚至还有评论扬言“他来,是对爱情的尊重。他没带刀来,是对法律的尊重。”且不论两人之间到底存不存在“爱情”,这句话似乎在暗示,如果一个人遇到了感情挫折,带刀也是一种解决手段,只是因为违法才没这样做。你会愿意和一个动不动就可能提刀见你的人谈恋爱乃至结婚成家吗?
可以想见,不管在资本主义情况下,还是在社会主义情况下,都一定会存在感情破裂的问题。爱过,然后不爱了,怎么合情合理结束一段感情关系?难道要鼓励人们用冲动、偏激,甚至带刀的方式去处理吗?难道非要伴随着另一方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如果是这样,又如何保证个人选择对象的权利和自由?
人们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但这并不代表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就能成就爱情,也不代表用带有自虐倾向的方式自证爱意至深就能感天动地,就能挽回感情破裂的局面。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不仅给无数劳动男性带来了感情悲剧,也给无数劳动妇女带来了深重的压迫。靠自虐与一厢情愿,靠剥夺一方选择爱情的权利,靠威胁一方的生命安全,既不能挽救感情破裂的局面,也不能得到美好的爱情。无论是为了追求爱情,还是解放,都要从尊重其他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和尊严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