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批判三种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庸俗化的谬论

2016-9-13 04:3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210| 评论: 2|原作者: “红旗永扬”|来自: 红旗网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本身就说明了:人的认识受阶级立场的局限,人们是戴着他们的阶级眼镜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只能从中看到他们的阶级立场要求他们看到的东西。在当前的时期,最主要的倾向是忽视上层建筑、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成物质决定论的倾向。
三、第二种谬论是生产关系决定论。



  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只要改变经济基础,无产阶级完全夺权,完全确立公有制就行了。这是我在一些工人团体里发现的谬论,是一种相当有代表性、迷惑性的倾向。这种谬论最后发展到认为文化大革命和文化无关,是经济基础的斗争。比起唯生产力论,和只看到反腐败反官僚的表面现象,这种唯生产关系论要好得多,但仍然是一种谬论。


  文革的起因,四人帮总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说得很清楚:


  1、在当前的社会主义阶段,仍然存在商品生产、等级制度、脑体差异、城乡差异、分工差异这些资本主义制度的残余,这是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无法强行废除,只能加以限制。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残余必然要在人的头脑中生产出资产阶级思想,这些资产阶级思想(上层建筑)必然要求复辟整个资本主义秩序(经济基础)。


  3、走资派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理人,是最大的资产阶级,但从本质上说,资产阶级不是某个特定的人群,是旧生产关系的残余生产出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人,只要旧制度的残余还存在,还会有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新资产阶级。


  4、所以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都会异常激烈,和旧地主阶级的斗争只是第一步,和走资派的斗争是第二步,未来还会有很多步,直到生产力提高到可以完全废除资本主义制度的残余。


  现实中第二步就失败了,后边都免谈了。


  简单地说,正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在持续不断地生产出新资产阶级,张春桥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对此有详细阐述。


  仔细读斯大林和毛的文集,他们在党内实际上是“右派”。有一大批党员要求立刻、完全废除商品生产,实行彻底的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斯大林和毛一直在劝说他们谨慎从事:生产力不达到一定程度,人的思想觉悟不提高到一定程度,无法废除商品生产。这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者中,一部分人并非坏人,只是认识不成熟,经过教育后就改正了。而另一大半,“跑步”跑出大娄子后,彻底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立场,认为不是他们有问题,是限制商品生产、等级制度、脑体差异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问题,把它们拼命扩大方能提高生产力,赫鲁晓夫、刘少奇就是如此。凡是走资派,一追查,当年肯定都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急先锋。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资产阶级无法被消灭,只会持续不断地被生产出来,所以纯“夺权”论是错误的。文革中造反派夺了权,这是必要的社会革命,和当年国民党夺了大清国的权、共产党夺了国民党的权一样。但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已建立”这种特殊条件下的革命,不能把夺权看成一切。把走资派的头全砍下来并不能消灭资产阶级。只能对商品生产、等级制度、脑体差异进行限制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进行文化领域的变革。夺权即是为了执行这条路线,因为走资派在实行相反的路线。文革中废除高考,知青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劳动,都是缩小脑体差异、城乡差异的努力。但更大的努力是江青同志在文化领域推动的革命。


  生产力决定论者认为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关系会自动变革。生产关系决定论者认为生产关系改变了,上层建筑会相应地自动变革。但生产关系不经过暴力革命是无法变革的,从来没有哪个阶级肯自动交权。上层建筑不经过新阶级的主动改造,也是不会变革的。“生产力决定……”中的这个“决定”,只是说前者决定了后者的性质、变动范围,后者无法脱离前者独自行进,譬如原始生产力条件下,只能采用奴隶劳动,社会主义阶段也不能废除商品生产,封建社会也产生不了鲁迅;绝不是说前者一变化,后者不需要新阶级去努力就会自动变化。我们在几百几千年的时间长度内看历史,会产生自动变化的错觉,譬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好像相应的资产阶级的文化观念也出现了,但那不是一年两年,是几百年的积累,是流了很多世代的血才斗争出来的。你去对十七八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说,你无需努力破除封建社会的迷信,随着技术发展、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它们会被自动扫除,那绝对是笑话。没有这些思想家的出现,技术发展不了,工业化大生产出现不了!这些思想家正是新的生产力为了扫除阻碍自己发展的旧文化,创造出来的。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有一段相关论述,那些忽视上层建筑的生产关系决定论者都应当认真学习下:



  “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这决不是说,上层建筑只是反映基础,它是消极的、中立的,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对制度的性质是漠不关心的。相反地,上层建筑一出现,就成为极大的积极力量,积极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去根除和消灭旧基础和旧阶级。


  不这样是不可能的。基础创立上层建筑,就是要上层建筑为它服务,要上层建筑积极帮助它形成和巩固,要上层建筑为消灭已经过时的旧基础及其旧上层建筑而积极斗争。只要上层建筑拒绝起这种服务作用,只要上层建筑从积极保卫自己基础的立场转到对自己基础漠不关心的立场,转到对各个阶级同等看待的立场,它就会丧失自己的本质,不再成为上层建筑了。”



  当年大部分造反派并不能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夺权看成一切,这是文革混乱、失败的很重要原因。今天一些左派继承了造反派的衣钵,仍然在认识上犯这种错误,还把自己的错误用唯生产关系的“唯物主义”包装起来。


  文革当然包含了夺权、改变生产关系的斗争,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上的变革幅度很有限;因此更重要的是文化领域的革命,要移风易俗,创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新文化。文革纲领“十六条”里说得明明白白:“资产阶级虽然已被推翻,但是,他们企图用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来腐蚀群众,征服人心,力求达到他们复辟的目的。无产阶级恰恰相反,必须迎头痛击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挑战,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稳固。正是在这个领域,共产主义者失败了,败得非常彻底。文艺作品是思想的精华。江青同志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那些样板戏和同时期的类似作品毕竟只能算一种有原始生气的东西,绝无法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巅峰期的经典作品相提并论。人们并没有在思想上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所以资本主义一复辟,人们就趋之若鹜。上层建筑的失败是文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注:斯大林那篇文章从语法、词汇、交流工具的角度考察,说明语言不是上层建筑,苏联语言学界某些人滥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自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学,实际上是拿马克思主义做幌子,拉帮结派,打压异己,制造思想独裁。1950年正是冷战开始、小战不停、极有可能引发大战的时候,他身为苏联领导人,竟亲自写学术文章辨析语言学问题,说明苏联文化界的反动学术权威倾向非常严重,他不得不亲自出面,杀一儆百。但他的结论只对了一半。语言实际上还暗含着思维方式,还包括神秘的韵律问题。要为语言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是很难的。从这些更深的角度考虑,语言也是上层建筑。)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9-13 07:55
该文探讨了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该文有力地批判了工业党,这是可贵的。但结尾部分过于消极,过于强调所谓“新文化”,看不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即使是中国现在的马列毛队伍比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不知强大多少。五四前,全中国才多少知识分子?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9-13 07:54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转载时修改了 标题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04:58 , Processed in 0.01953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