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批判三种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庸俗化的谬论

2016-9-13 04:3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211| 评论: 2|原作者: “红旗永扬”|来自: 红旗网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本身就说明了:人的认识受阶级立场的局限,人们是戴着他们的阶级眼镜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只能从中看到他们的阶级立场要求他们看到的东西。在当前的时期,最主要的倾向是忽视上层建筑、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成物质决定论的倾向。
四、第三种谬论是马克思没有为未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做出任何规定。



  一切唯生产力论、唯生产关系论,以及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都热衷这种“唯物主义”的胡说八道。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物质决定论,只是从政治经济的现实上预言了无产阶级夺权,而夺权后会产生何种文化,马克思从未说明也不需要说明,未来的物质现实会自动决定。


  我们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十九世纪初开始,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被压迫民族的反抗,隔几年就要发作一次的经济危机,遍布街头的乞丐流浪汉,贫民窟里骇人听闻的犯罪,工厂里的雇佣奴隶们频发的反抗。这些政治经济的危机最终体现为文化危机:旧时代鼓励人们生存下去的那些神圣不可动摇的信念都被打碎了,新的信念却还未诞生。启蒙主义的民主和科学破产了。技术带来“进步”是一种笑话,只带来疯狂和新的愚昧。欧洲文明摇摇欲坠。


  各种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读下马克思对这种文化危机的描述:



  “……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1856年,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主义和其他道路的不同在于两点:


  1、马克思从一直被上层阶级视为野蛮无知的工人中看到了新的人的可能性。上层阶级已经被物质力量扭曲了,成了畸形的人,贪婪、疯狂、追逐个人欲望就是他们的全部。而工人阶级尽管受着奴役,精神上却反保持着纯洁,没有被资产阶级的思想腐蚀,能掌控这些物质力量,去为人类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2、马克思总结了新唯物主义原理,不把文化视为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人类社会演变中的一环,文化问题最终要靠改变经济基础去解决。


  无产阶级的新文化究竟应该什么样子?这就和共产主义究竟什么样的问题一样,马克思只提出了原理、轮廓,并不提供细节,具体的东西应当靠革命者的实践去发现创造。革命实践才是一切,如果马克思竟提供了包罗万象的新社会的方案,那就等于说,人类历史到了马克思这里就终结了。这何其荒谬!但因此觉得马克思竟连新社会的轮廓也没提供,只是物质决定论,就更荒谬了。


  无产阶级新文化的轮廓很明显,它是健康自然、大公无私的。私有制为什么是邪恶的?因为它扭曲人的本性,用矫揉造作的人取代真正的人。马恩高度赞赏歌德,因为歌德的作品中表现的就是健康自然的人,只是偶尔仍有一些小市民的市侩气让他们不快。恩格斯有一段评论说得很明白:“维尔特所擅长的地方,他超过海涅(因为他更健康和真诚),并且在德国文学中仅仅被歌德超过的地方,就在于表现自然的、健康的肉感和肉欲。假如我把新莱茵报的某些小品文转载在社会民主党人报上面,那末读者中间有很多人会大惊失色。……最后终有一天,至少德国工人们会习惯于从容地谈论他们自己白天或夜间所做的事情,谈论那些自然的、必需的和非常惬意的事情,就像罗曼语民族那样,就像荷马和柏拉图,贺拉斯和尤维纳利斯那样,就像旧约全书和新莱茵报那样。”


  马恩晚年爱读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个保皇党人,作品中对贵族的没落深感惋惜。但这种惋惜不是哭诉逝去的好日子,而是像一个健壮的汉子,直率冷静地分析自己家族的不争气,充满雄心地鼓励他们继续担起责任,不要再干没出息的事。巴尔扎克的书中充满野性的力量,仍然处于上升期的阶级的雄心、意志。尽管这个阶级客观上已经没落,但并不等于它的成员都是没落的。马恩喜爱的就是这种野性的力量,巴尔扎克的阶级继承不了,只有无产阶级能去继承这种力量。那些左派作家,譬如左拉,表面看同情工人,倾向社会主义,但充满小资产阶级的臭味,想把工人变成文雅、假正经的小资产阶级。马恩一见到这种左派就痛批,不让他们来腐蚀工人。


  斯大林和毛时期的社会审美观,正如马恩指导的,崇尚健康自然,劳动最光荣,劳动中表现出的力量最美,改造世界的意志最美。当然不能说是很理想的“健康自然”,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了文化变革的幅度。


  马恩、列宁、斯大林、毛,活着时和各种各样的左派的争论,表面看是政治经济学的理由,但本质上是文化观念的冲突。他们信奉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文化观,要用这种文化观克服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开创一个新的未来。而这些左派却持旧阶级的文化观,试图把无产阶级“提高”成旧阶级,变相复辟旧秩序。他们是没落的旧阶级中的那种“有识之士”,发现自己的阶级无可救药,就混入无产阶级中寻找机会。所以苏联和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建立后,非常强调改造这些叫“左派”、“同路人”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不能接受改造,就是敌人,比拿武器的敌人更危险。


  为什么毛如此推崇鲁迅,越到晚年越推崇?因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革命实践,越到晚年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鲁迅与那些左派作家不同,毫无小资产阶级的做作、感伤,他用小说、杂文表现出的“真正的人”,和巴尔扎克一样充满野性的力量,和歌德一样健康自然,这才是真正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立场,无产阶级的新文学。(这并非说毛会去研究歌德和巴尔扎克,而是说他懂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懂得“无产阶级”中暗含的一种新的人的概念。)



  五、总结。



  片面强调生产力,除了变成法西斯、把人降为物质的工具,没有别的出路。片段强调生产关系,就是农民夺权的老路。片面强调上层建筑,就会像儒教、福音派、IS一样开历史倒车。


  应当这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前者创造后者来为自己服务,前者决定了后者的性质、变动范围。上层建筑认识这个规律后,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改造前两者,进而改造自己。


  在不同的时期,会有各种不同的假马克思主义出现。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本身就说明了:人的认识受阶级立场的局限,人们是戴着他们的阶级眼镜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只能从中看到他们的阶级立场要求他们看到的东西。


  在当前的时期,我看最主要的倾向是忽视上层建筑、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成物质决定论的倾向,其次是两百年不变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倾向。


  我们的时代仍处于漫长的准备阶段中的初始阶段,就像十八世纪的欧洲和十九世纪的中国,有新思想的萌芽,但远未到成熟。尽管类似工业党的邪教思维认为这是人的眼界空前开阔,思想行动空前自由的时代,但实际上商品经济对人的奴役远超以往,人的个性越来越少,思想越来越狭隘,电视剧、网络小说的愚昧远超读经的愚昧,科技的进步只是助长了这种奴役。几十年来全世界普遍的文化萧条就是证明。十九世纪的革命和推动它同时又被它推动的思想已经过去了。新的革命必须有新的思想。要等到各种因素一起作用,新思想的萌芽渐渐汇成一种新文化运动的洪流,就像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十九世纪欧洲风起云涌的新文化思潮。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新的人群将在新思想的旗帜下集合,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动员。这种组织和思想的准备都完成后,会是一系列小规模的演习,如地区冲突、罢工、政变、街头骚乱。最后,在某次危机时爆发全面的阶级战争,准备阶段结束。战争将考验新思想和由新思想武装起来的新阶级有没有生命力。


  没有新文化运动,绝不会有革命,顶多有被迅速镇压、迅速变质的农民起义。那些物质决定论的“唯物主义者”将鄙弃我这种“唯心主义者”,但他们的“唯物主义”只是商品经济在他们头脑里的反映,未来很快会进入历史的垃圾堆。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9-13 07:55
该文探讨了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该文有力地批判了工业党,这是可贵的。但结尾部分过于消极,过于强调所谓“新文化”,看不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即使是中国现在的马列毛队伍比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不知强大多少。五四前,全中国才多少知识分子?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9-13 07:54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转载时修改了 标题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07:23 , Processed in 0.01843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