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一卷第三章)

2023-5-16 04:03|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3246|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不过,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那最好别去宋朝。你们家的土地或者房产哪天被某个当官的文人说占了就占了,老婆说抢了就抢了,没有人管的。

四、大元进士

 

 

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元朝并非标准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它只是部分实现了汉化,建立了表面上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但蒙古统治者信仰藏传佛教,而对儒家思想不甚重视,大部分元朝皇帝和蒙古官员只是初通汉语,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还是要翻译成蒙文才能理解并作出决策;虽然也有科举制,但立国三十年多后才开始采用,六十多年里面只用科举选拔了1300人,占官员总数的不到百分之一。蒙古贵族始终占据了大部分实权职位,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把汉人列为下等人对待。蒙古官员由于文化水平极低,贪污腐败程度惊人。

 

元朝的统治只持续了不到一百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这个事情也说明,中国不是那么好管理的。我们老说中国多么专制独裁,其实,帝国制度远远不是专制独裁那么简单,有很高明、很复杂的设计在里面,有很大的合理性,比如早在公元前,汉朝就举办过专门讨论国家盐铁专营制度的讨论大会,由来自去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中央官员一起开会研讨盐铁专营制度的利弊得失——到底是国家管得多一点好、还是民间经营多一点好?会议参与者分为“市场派”和“计划派”,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市场派”的观点占据上风,中央根据会议精神适度放宽了盐铁生产经营的管制。今天我们轰轰烈烈的讨论“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的话题,我们的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各种好处坏处都想过了,还开学术研讨会讨论,还有论文集《盐铁论》保存下来。从中就可以看出,帝国制度设计是何等的精密细致。

 

这样一套复杂的制度,要是没有一大批杰出的人物来构建、推行和操作,换上一群没文化的皇帝和官员来简单模仿,国家很快就会灭亡。西晋的门阀、元朝的贵族,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里面有一个事儿非常有意思。就是元朝科举录取的那1300多个进士,大部分行政能力很强——比蒙古贵族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有很多人为官相当清廉,官声极好。而且后来元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很多担任地方官的进士积极组织镇压或抵抗,成为了元朝的“中流砥柱”。

 

1354年,十余万农民起义军围攻安庆。淮南行省左丞余厥带领少数随从冒着危险从小道绕开起义军,进入城内。然后组织数千人,亲自带队突击,杀人无数,冲破对方四十三座栅寨,连斩对方十三员大将,战斗力爆表。安庆之围遂解。此后,余厥又领军与数万农民军打了大小七十多仗,坚持了七年。

 

而余厥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生,由于家庭贫穷,从十三岁才开始读书。但极为勤奋好学,嗜书如命,在科举考试中位列全国第二名,以进士及第的身份进入翰林院,参与了《辽史》《宋史》《金史》的编撰工作,平时喜欢研习经史之学,专门针对五经写过几本注释和讲解的书,还著有《青阳文集》四卷。做官的时候就以廉洁而著名。谁也想不到这种书呆子竟然还能带兵打仗,而且“亲冒弓矢”——也就是拿着刀冲到第一线砍人。跟汉朝的班超一样,投笔从戎,英勇善战,可以说是出将入相之才。

 

此外,还有像江州道总管李黼,他是泰定四年(1327)年的状元。泰定十二年,十余万江南的农民义军北渡长江,驻守在江边的元军不战而溃,威顺王宽彻普化弃城而逃,武昌、瑞昌相继失守,江西大震。李黼收拾残兵进行抵抗,只有几千人。他发现农民起义军队伍混乱,没有任何标记识别敌我。于是抓住这个机会,让手下的士兵全部涂黑面部,亲自率军反击,杀敌两万,追击六十余里。成功的解除了江州之围。

 

但这些人的个别努力改变不了大局,只能坐守孤城,看着周边的起义军越来越多。元朝灭亡的时候,包括李黼、余厥在内的42个进士宁死不投降起义军,“死节”、“殉难”,忠勇程度远超蒙古贵族。如果不是他们,元朝在大起义的冲击下坚持不了17年。可以想象,如果元朝能够全面采纳科举制度,大规模录用科举人才,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一大批像余厥、李黼这样的人来主持工作,一定不会只有100年的国运。

 

这些进士们的表现说明,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拔古代国家管理人才的制度。而对于这些为元朝“尽忠死节”的汉民族进士们,尽管我们可能跟他们有不一样的民族立场或者阶级立场,还是应该对他们的忠勇表示敬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15:07 , Processed in 0.03544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