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一卷第八章)

2023-5-16 04:08|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4681| 评论: 1|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之所以西厂如此令人恐慌,真实的原因应该是锦衣卫和东厂属于老牌监察机构,经过与文官集团近百年的“互动”,各种“潜规则”已经建立得很“规范”了,早就跟文官集团同流合污了,出了什么样的案子用多少钱、走谁的关系摆平都很清楚。突然蹦出来一个不收钱、不按规矩出牌的小太监,别人给他送钱还要把人家抓起来审问,大家才感到非常震惊,如同发现妖怪一样,必须马上消灭。 ... ...

七、奇袭威宁海

 

 

朱见深大加封赏三位统兵将领。回到北京后,朱见深又让他掌管十二团营,也就是京城戍卫部队。这是明朝最重要的精锐,原来一直是亲信武将掌握,再派亲信太监监督,皇帝才能放心的。但朱见深竟然直接让太监掌管,可见其对汪直信任之深。更何况此时的汪直,还掌握着西厂和锦衣卫,朱见深简直就是把身家性命交给了汪直保卫。

 

不过,对这样的荣耀和责任,汪直好像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出去征战了一回之后,他就彻底的迷上了边关战火,对内政事务不那么上心了。没过多久,他又请求朱见深派遣他和王越共同去防守大同。

 

王越,就是汪直被弹劾后第二天跑去跟内阁争执的那个都察院长官。他跟韩雍、项忠一起,是朱见深时代最能打仗的三员大将。这三个人都是进士出身,真想不到考八股文怎么能考出来如此生猛的家伙,而且一下就是三个。而在这三个人当中,最厉害最生猛的,就是王越。

 

历朝历代,非军功不能封爵。明朝也是如此。而文官虽然有军功,一般也不封爵。但实在功劳很大的,也可以封爵。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上,科举出身的文官被封爵的只有三个人,都姓王。第一个是朱棣时期的王骥,第二个就是王越,第三个则是心学大师、正德时期平定宁王叛乱的王守仁。

 

王守仁是王越的忠实粉丝。他对人讲过一个故事,说他在考进士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王越亲手赠给他宝剑,把他激动的不得了。后来,王越在家乡病逝,朝廷命王守仁去给王越修建坟墓。王守仁尽心竭力,很快就把墓修好了。王越的家人很感激他,要给他钱。王守仁坚决不收。他们就把王越生前用的剑送给他。王守仁想起之前做的那个梦,大吃一惊,不敢推辞,就收下了。后来他就跟王越一样,成了明朝最后一个被封爵的进士。

 

这个王越确实是个奇人,在满朝文武都敌视汪直的时候,唯独他跟汪直走得最近。此时王越已经五十多岁了,而汪直才十三四岁,论年龄可以当汪直的爷爷。但二人经常一起聊天,谈的非常热络,而且应该是聊得很深入。后来汪直跟王越闹矛盾。王越还威胁汪直:你再不给我面子,我就把当年你跟我讲的宫廷秘闻捅出去。汪直很快就服软了。

 

等汪直被弹劾,第一个出头为他说话的,就是王越。

 

在认识汪直之前,王越早就已经军功赫赫了。韩雍和项忠在南方平叛的时候,负责在北方防守蒙古的就是王越。由于主力南下,北方相对空虚,但王越还是不断的取得胜利。

 

应该说这些胜利基本都是小胜,因为当时蒙古已经开始恢复强大,而明朝军屯制度废弛,明军主力又在南方,防守已经非常费力。只是因为王越实在水平太高,每次蒙古入侵,总能抓住机会出奇兵收拾他们一下,所以看起来竟然对蒙古占据了胜利。等到成化八年,项忠平定荆襄的战争基本结束,朝廷就开始不断的给王越施加压力,要求他把蒙古人彻底赶出河套地区。

 

河套,就是阴山以南、长城以北的黄河中游平原。这个地方是明朝的传统势力范围,已经农耕化,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但也有未经开垦的大片草原。汉民族和蒙古等少数民族杂居于此。

 

阴山以北的蒙古草原冬天非常寒冷,所以蒙古人就经常回到这里来“过冬”,顺便抢劫一把(也可以说主要是来抢劫的,顺便过冬)。蒙古骑兵越过阴山过来并不容易。但明军也不好在长城以北进行防守,基本就是据守在“大同 -榆林-银川-张掖”这一带的长城据点,建立了“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延绥)、固原、宁夏(银川)、甘肃(张掖)”七大军事重镇,跟防守建州女真的蓟州和辽东两镇一起,并称为“九边重镇”。蒙古人来了,就出长城进行打击,打完了又回到边镇守着。所以,这里就成了蒙古和明帝国反复争夺的地区。

 

王越上书表示坚决反对“搜套”行动。因为他很了解明军边防废弛的情况,认为现有兵力不足以清空河套的蒙古人,目前可以河套边镇总共才有八万军队,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搜套”起码也要十五万军队。但是朝廷议论的结果,原来北边打建州女真和南边打荆襄的时候,边镇军队也就四五万,你王越都能不停的打胜仗,现在守军增加到八万了还不行?还想要十五万?肯定是你畏战。弹劾的奏章也是一个接一个。

 

朱见深比较信任王越,把这些奏章都压下来了。但王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尽快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可能真的要获罪了。

 

事实证明,对王越这种军事天才,给他施加点压力,潜能是无限的。被逼急了的王越一咬牙,拼了。成化九年九月时候,趁着蒙古(鞑靼部)可汗满都鲁大举入侵河套,王越探听到了满都鲁把后方驻地设在红盐池(河套地区的一个湖泊)附近,于是决定冒险绕过蒙古骑兵主力,突袭其大后方。王越派刘聚等人带领一万余人拖住满都鲁的主力,自己亲自带领4600精锐,昼夜兼程,两天两夜急行军800余里,奇袭红盐池。

 

在距离驻地还有二十里的时候,蒙古军发现了王越,一方面紧急派人告知满都鲁,一方面集结余部出战。王越轻骑突击,很快突破了对方防线,斩首三百五十余级,获驼马牛羊器械物资无数,把搬不走的各种物资如帐篷房屋等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满都鲁接到后方被袭击的消息,急忙率军撤退。刘聚早就按照王越的安排在路上设下了埋伏,一路不断追赶伏击,又斩杀两百余人。满都鲁等返回红盐池的时候,发现妻子畜产已荡尽,全军“相顾痛哭”。急红了眼想要报仇,开始追击王越。

 

满都鲁也是气晕了头:从红盐池派人送信再到他返回红盐池用了很长的时间,突袭部队难道不是应该早就跑远了么?眼看着王越的帅旗就在前方,当然要不顾一切的冲上去报仇。

 

结果是,被王越带进了埋伏圈,打败了。

 

这一仗打得蒙古军队心惊胆战,数年内不敢再进入河套地区。王越冒着巨大的风险,以身诱敌,虽然没有全面的“搜套”,但前后只动用了约两万军队,就基本达到了让蒙古骑兵远离河套地区的目的。

 

这是数十年来对蒙古取得的最大胜利,朱见深非常高兴。为了表彰王越的功绩,专门设了一个“三边总制”的职位给王越,也就是甘肃、宁夏、延绥(榆林)三大军事重镇的总指挥,各镇的总兵、巡抚都要听其节制。

 

由于这一仗打完之后蒙古人就基本不怎么来河套骚扰了,朱见深很快又打起了“鸟尽弓藏”的小心思。成化十三年,也就是逼走韩雍之后的四年、从荆襄召回项忠之后两年,朱见深把王越也从边关召回北京,让他当起了都察院的长官,取消了他的兵权。而派“工程专家”余子俊前往榆林地区大力修建长城。这说明朱见深对河套地区的安全状况已经比较满意了,希望从积极进攻为主,向巩固防守转型。

 

这个时间,正好赶上汪直开设西厂。王越就跟汪直勾搭上了,卷入了西厂撤销和重开的一系列风波。对这种战争英雄,汪直一向十分崇拜;对王越来说,跟汪直结交,除了意气相投之外,应该也有利用一下汪直,重新带兵打仗的意思。因为汪直是皇帝最信任的人,而且很容易就试探出来这个小孩子对战争充满了向往。

 

陈钺和马文升在辽东闹矛盾的时候,王越就撺掇汪直,带上他去辽东打仗。但陈钺也看中了汪直对皇帝的影响力。汪直到辽东的时候,陈钺带兵出城五十里相迎,一路巴结奉承兼说马文升的坏话。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征讨建州女真,就没带王越去。

 

等汪直从辽东回来的第二年,也就是成化十六年,蒙古骑兵又开始来骚扰了。因为两年前满都鲁去世,没有儿子。蒙古(鞑靼部)就拥立了新的大汗,七岁的巴克蒙图(明朝一直很萌的把他称之为“小王子”)继位。满都鲁的皇后满都海,根据蒙古风俗,又嫁给了巴克蒙图,继续当皇后,成为蒙古的实际统治者。

 

这个叫满都海的女人非常强悍,经常亲自带兵冲锋。在蒙古文献中,被描写为神话般的女英雄: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政治军事才能出众。32岁的她坚持立巴克蒙图为大汗,一方面是因为巴克蒙图是“黄金家族”成员,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另一方面巴克蒙图年龄幼小,有利于她掌权。这两个动机,都说明满都海是一个很有雄心的女人,后者是为自己,前者则是为整个蒙古的复兴,二者并不矛盾。

 

满都海带着年幼的巴克蒙图南征北战,不断教育他如何才能承担起复兴蒙古的责任。经过两年的战争,基本上平息了因为满都鲁去世带来的汗位之争。蒙古鞑靼部落又重新团结起来。红盐池之战的伤痛逐渐被忘却。蒙古军队再次南下,开始入侵河套地区。

 

王越瞅准了机会,让汪直去请朱见深派兵征讨。

 

朱见深一般来说总会在第一时间批准汪直的申请,这次也不例外。汪直被任命为监军、朱永为总兵,王越 “提督军务”,前去征剿。

 

对这次出征,王越和汪直应该是早有预谋的。一年之前,汪直就上过一道奏章,说大同在朱棣朱瞻基时代,有军马一万五千匹,但是最近几十年没有清点过,现在不知道还剩多少,请边境守将清点,数量不足的及时补齐。

 

这一检查,果然发现大同军马数量严重不足。为了把马匹补齐,层层摊派,搞得很多军户卖儿卖女才能完成任务。这件事情被史官郑重记录下来,作为汪直的一大罪状。

 

成化十六年五月,户部又上报:全国各地大量积压食盐米粮,这是由于汪直之前曾上奏说边饷紧缺导致的。

 

从军马和米粮的事情来看,汪直和王越早就商量好要在边境打一场大仗了——现代战争,判断对方军事意图的一个方式,就是观察对方有没有大规模的进行后勤动员。如果只是调动军队,那么很可能是虚张声势。2014年乌克兰危机期间,俄国总统普京宣布在乌克兰边境搞军事演习。西方情报机构的很快获悉这次演习没有大规模的派遣医疗人员,说明应该是真的军事演习,没准备真的打乌克兰。

 

等到朱见深真的批准出征的时候,汪直和王越已经提前做好了一切准备。

 

王越非常清楚蒙古和明军的实力对比,正面的硬碰硬作战明军并不占优势。这一次他打算故伎重演。

 

经过探听得知,巴克蒙图的王庭在威宁海子附近。这个地方不属于河套地区,而是要北上翻越阴山山脉才能到达。这对骑兵偷袭是非常不利的。阴山以北是蒙古人完全控制的地区,跟河套地区的红盐池不同:道路与环境皆不熟悉,后勤补给和接应部队也完全没有,万一路上碰到蒙古骑兵那就只能是活该倒霉。

 

对这些问题,王越肯定是经过了充分的考虑和估计,不可能是纯粹想赌一把,并且跟汪直反复商量过。这两个岁数差了四十岁的人能够聊到一块儿,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有足够的冒险精神。二人应该是一拍即合,并这个计划感到十分兴奋。

 

大将军朱永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以治军严谨而著称。他们估计朱永不大可能同意这种冒险作战,所以找了个借口把他支开了:说要分兵两路攻击蒙古,让朱永带了两万人,前往河套地区寻找蒙古骑兵的踪迹;然后王越和汪直从宣府和大同抽调最精锐的两万部队,从大同奔赴威宁海子方向。

 

这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两万大军白天隐藏、晚上行军,沿途不断布下伏兵准备接应,经过二十七天的秘密行动,大约有一万骑兵到达威宁海子附近。

 

在发动总攻的前夜,突然下起了漫天大雪。王越和汪直各自统帅一路,分道向王庭发起攻击。由于天黑而且下雪,敌人对此完全没有察觉。上万明军从天而降,很多人从睡梦中惊醒,起来抓起衣服就跑。

 

这次雪夜突袭彻底摧毁了蒙古王庭,斩首四百三十余级[1],俘获马驼牛羊六千,“小王子”巴克蒙图逃脱,但是皇后满都海被杀。

 

自从朱棣去世以后,蒙古在对明朝的作战中完全处于进攻的一方,所有战斗都在明朝境内的河套地区开打。不管打赢打输,抢完了就退回大本营休息。这一次明军竟然翻过阴山摧毁王庭、击杀皇后,对因为军队腐败而长期处于守势的明朝来说,不可不谓之奇功。

 

这次胜利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朱祁镇被蒙古俘虏期间,就被关押在威宁海子。朱见深当然特别高兴,破格把王越加封为“威宁伯”,可以世袭,让他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二个以文官封爵的人;至于汪直,因为是太监,则只能增加俸禄。

 

-------------------------------------------------------------------

 

[1] 斩首数量和杀敌数量不是一个概念。斩首数量需要战后由专门的报功官清点才算数,而且老人和妇女儿童是不算的。但是战场混乱,再加上放火烧掉不少尸首,斩首数量一般会远远少于实际杀敌数量。特别是奇袭作战,取胜后需要尽快撤退,没有足够的时间打扫战场。

 

对比万历年间明朝攻打平壤的战斗。明军先是攻克了平壤,然后又在城外设伏兵大败日军,战后是明军控制战场。后来明军报功在平壤斩首1250颗,后来的伏击又斩首360颗,一共是1610颗。 防守平壤的小西行长兵力大约有15000人,战役结束后小西全军只剩6520人(桑田悦《简明日本战史》),减少了8500人,死亡数量应该不会低于6500人。在明军有充裕时间打扫战场的情况下,取得首级和杀敌的比例也就1:4左右。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风不止 2023-7-7 17:15
李晓鹏对于一些典故和国族之名的考据水平是真的不行。关于满洲国名的来历完全就是错的。我前几天正好在知乎上看过相关介绍,满洲是梵语曼珠的音译。原文章找不到了,发几个意思差不多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西藏 每岁献丹书,称上为 曼珠师利大皇帝。参见“满洲”。引曼珠,译言妙吉祥也,又作 曼殊室利。按珠殊同音, 曼珠 亦即 满珠 二字。其易‘珠’为‘洲’,盖由洲字义近地名,故汉字假借承用之。”
https://c.cnpoem.net/00euhn2d.html

清朝天嘏(gǔ)所著《满清外史》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受到相当多历史学者的认同。据他考证最初是西藏人称呼满族人为“曼珠”,满族人于是跟着自称“曼珠”,后经汉文取音译写为“满洲”。  
《满清外史》的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出山海关东行若奉天或吉林若黑龙江中外人士皆以满洲称之者也。然试问满洲之何以见称不独汉族不能尽知即满族亦几数典而忘祖。考满洲旧壤本在白山、黑水之间于古为肃慎汉为辰韩魏晋为勿吉隋唐为靺羯宋为女真之完颜部明初为建州左、右卫。至其满洲之所以见称本非地名实由部族而假借用之也。盖女真建部之始本由肃慎转音而名为珠里真后讹为女真。爱亲觉罗氏既为珠里真后裔遂由珠里真而渐名为珠申。迨部族之势日强欲并吞邻近诸部爰先通好于西藏。西藏喇嘛以其为珠申之后也慢呼之曰曼珠。爱亲氏译曼珠之义知为妙吉祥乃舍珠申而以满珠名其部族。后之汉字易“珠”为“洲”者以 以“洲”字义近地名故假借用之自此遂相沿不改云… 可见“满洲”二字最初不过是满族名称“曼珠”的汉文音译。
怎么看待在某些情况下日本人把中国东三省称作「满洲」? - 南斋孤云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304167/answer/2506322917

满洲是部族名而非地名。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满洲一词,来源未久,表示部族之号,若肃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又据《满洲源流考》记载:“以国书考之,满洲本作满珠,二字皆平读。我朝光启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珠师利大皇帝。翻译名义曰曼珠,华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大教王。经云释迦牟尼师毗卢遮那如来,而大圣曼殊室利为毗卢遮那本师,殊珠音同,室师一音也。当时鸿号肇称,实本诸此。今汉字作满洲,盖因洲字义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实则部族,而非地名,固章章可考也。”

钱穆先生关于“满洲”称谓来源的看法是否是错的? - 王样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08982/answer/2843834615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3:19 , Processed in 0.01188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